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快讯 
 心理健康协会快讯 
 院系阳光小组报道 

4 中心快讯

    心理调适专栏 | 面对疫情,如何“宅”而不腻?
    2020-02-22 17:12 高雅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让我们终于过上了老老实实“宅”在家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但是已经“宅”在家第N天的同学们,你们还好吗?

     

       让我来猜猜大家宅在家的状态:

     

       宅在家的第一天:我在家我骄傲,我为国家省口罩。

       宅在家的第二天:零食真好吃,游戏真好玩。

       宅在家的第三天:李现、肖战、王一博;吃鸡、荣耀、剧本杀

       ……

       宅在家的第七天:啊,好想出去透透气啊!

     

     

       ……

       宅在家的第十天:好想出去玩啊,火锅是什么味来着?奶茶是什么味来着?

     

     

       ……

     

       宅在家的第N天:我终于明白了家里狗狗的心情,也终于明白了古代嫔妃禁足是种什么滋味。

      

       我现在也很想出去溜溜啊!

     

       这个假期,正符合之前经常问的那个问题“假如给你一个房间,温度正好,有食物,有手机,有 Wi-Fi ,就是不能出门,你可以待多久? 万万没想到假设的题目也有成真的一天。但是,同学们,你们现在的状态还好吗?

     

       其实这个问题,在心理学中早有类似的研究,即感觉剥夺实验。感觉剥夺是指在动物个体发育初期采取适当手段,使之不能获得某种或某几种刺激,对个体行为发展会造成严重影响。

     

       首例感觉剥夺实验——麦克吉尔实验中,实验者将志愿参加实验的被试关在恒温密闭隔音的房间内,即在没有图形视觉、限制触觉和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床上。几天后,被试们出现了病理性的心理现象:包括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注意力涣散等,甚至严重者出现视幻觉。研究也表明,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明明看起来舒舒服服地“宅”在家,而我们的心理状态却发生了变化,“宅”在家其实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我们生活中原有的刺激,可能会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出现频繁刷手机、生活作息紊乱等情况,这也都是生活方法改变所带来的不适。这种改变不是我们的主动选择,是疫情防控需要的适应性改变,所以我们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既然感觉减少能让我们不好,那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多为自己创造良性刺激,正如张惠妹所唱: come on ! come on ! 给我感觉!记得要雨露均沾,让目舌口鼻耳充分活动起来,慢慢的,自己的状态也就渐入佳境了。如何调整生活方式,创造良性刺激,让自己心情萌萌哒起来呢?

     

       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长陈雪峰提出“五个一”的方法,推荐给大家:

     

       1.制定一个计划。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别是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

     

       2.钻研一件事情。看书、听音乐、写字,学习一项新技能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3.找到一种支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认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务、聊天。聊天的主题可以丰富一些,不要只聊疫情。没有跟家人在一起的,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4.进行一项锻炼。心情烦躁时,做一遍八段锦或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现在有一些很好的运动或健身APP,可以跟亲友远程约好一起锻炼。

     

       5.思考一些体验。思考自己可以从这段经历中可以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以上还不过瘾?再来一波支持!为了帮助同学们有更好的身心状态,学校开通了网络心理服务,打包推荐了优质的心理讲座资源,具体说明和查询方式,请登陆校园通知网。

     

       漫漫长假,之前没做过的事,可以有机会着手;之前没学会的技能,可以开始尝试;之前没时间陪伴的人,可以多多关心问候。除了厨房、卫生间、窗台各种重复穿梭,原来可以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小世界可以有大作为!

     

       期待重逢燕园的时候,所变圆的,除了你的小脸,还有你的知识和心情!

     

    作者:燕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教师 高雅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