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适应 
 人际关系 
 学习心理 
 职业生涯 
 情绪管理 
 婚恋心理 
 性心理 
 心理危机 
 心理素质 
 心理疾病 

4 心理知识

    读懂冲突背后的爱
    2020-06-03 09:12 徐静英 陶建刚 

       同学们好!很高兴以这样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交流和碰撞。同学们宅在家里几个月了,这个史上最长的假期,让我们每个人的居家生活有了很不一样的体验。很多同学给我们留言,诉说宅在家里的困扰与烦恼。这里徐老师给大家分享两段同学们的留言: 

    宅在家里与父母相处时间越长,矛盾就越突出,感觉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我,一点儿也不尊重我,他们固执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蛮横的要求我,总是不断的指责我,说我都二十好几的人了,还这么不懂事之类的话,让我觉得很烦,但又不能跟他们大吼大叫的争辩,委屈的感觉憋在心里很难受。

    “妈妈天天在耳边唠叨我,数落我,从屋里到屋外,从日出到日落,从头发丝到脚趾尖,她永远都找得到数落我的理由。就连吵架也嫌我太大声,让邻居听到了没面子......我和她感觉就像是不合尺寸的齿轮硬生生卡在一起。真不想和她吵,控制不住和她吵了,吵完就后悔、自责,觉得自己不孝顺,对不起她的辛苦付出,内心非常的矛盾!”

    听了这两段留言,不知道同学们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和发现?会不会有共鸣呢?看到这两段留言,老师内心非常深的一个感受就是:我们特别渴望父母能真正的了解我们,理解和尊重我们,渴望与父母之间有比较深的情感连接,渴望与他们轻松愉悦的相处,当然老师也读到了同学因为和父母产生冲突内心所承受的委屈、自责和内疚。在老师看来,大家能有勇气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真实状态呈现出来,没有采取冷漠回避的方式或者升级冲突的方式去解决,这就是智慧的表现,是非常值得点赞的!问题永远都是用来解决的,而不是用来回避的!

    人与人之间,包括亲子之间、恋人、夫妻之间、朋友同事之间,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我们一天24小时和父母宅在家中呢?父母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你身上,密切关注你的一举一动,熬夜、赖床、玩手机、不看书、不做家务,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成为父母指责你懒惰、不思进取、荒废时光的理由。逐渐地,你感到自己的心理空间被侵占,不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做想做的事情;你对父母以爱之名的干涉、操控产生了抵触,认为他们根本不在意你的想法;面对指责你感到很难过、愤怒,你想证明自己并不是像他们说的一无是处。于是,没有控制好情绪的你和父母之间的战争就爆发了。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呢?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冲突一定是双方的原因,最近抖音上有一段非常火的视频,名字叫《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老妈》,说的是相处时间的延长,自我约束力、彼此对彼此的热情、尊重都会明显下降,不能容忍和接纳的行为显得更加的突出,这也会诱发冲突的发生。

    所以天天宅在家里和父母有冲突太正常了。老师想和大家说的是别惧怕和担心冲突,冲突本身不是问题,如何面对和解决冲突才是问题。冲突处理得当,它可以使关系更亲密更融洽。主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关系造就的产物,关系的好与坏甚至影响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同学们能关注这个问题,困惑和思考这个问题,就是在走向藉由冲突的解决来提升亲子亲密度的正确之路。

    面对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我们究竟怎么做会好一些呢?

    首先,一个核心的原则是先处理好情绪,再处理事情。当我们和父母有摩擦、有冲突的时候,内在的很多负性情绪会被快速的激活,比如委屈、愤怒、伤心、痛苦等等,之前类似伤害或冲突场景也会在脑中重现,甚至和眼前的场景重合,原来积压的负性情绪也会一并的爆发出来,这时候我们的理性就退居二线了,什么解气,什么狠就说什么,做出的都是情绪性的攻击行为,比如哪个妈妈像你这样子?我都怀疑是不是你亲生的……父母甚至会说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东西……。当情绪比较活跃的时候,我们理性脑处在抑制的状态,很难客观的去思考问题,更别说去识别父母言语和行为背后的动机了,当情绪退去平稳之后,我们又开始让自己陷入到后悔、自责的二次情绪伤害里。“我怎么能说那样的话?他们得多伤心!”所以为了避免冲突升级,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负性情绪来了,要失控的时候,我们通常可以采取的策略是闭嘴,转身离开,找到一个安静的空间去和自己的情绪在一起,慢慢去平复和转移自己的情绪,等情绪平静了,再去处理和父母之间的冲突。

    其次,学会倾听,并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任何一种关系里面,倾听都是很重要的,它需要平复你的情绪,放下你内在预设的框架,去觉察对方在表达的过程中,他(她)内在的情绪感受,他(她)内在的期待和渴望,他(她)说这些话的真正动机和意图,不被他(她)表面的情绪和言辞蒙蔽双眼。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早早的在内心给父母贴上顽固不化控制欲强脾气暴躁等标签,预设了他们拒绝沟通的负面形象,于是我们就只能无力地回击你要这样想,我也没办法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操控你未必是父母真实的想法和意图,永远都不要质疑父母对你的爱,他们只是爱的方式不当,关心则乱而已。

    同时也要去觉察自己在倾听过程中产生的感受、想法和困惑,适当的、委婉的去表达自己的心声,不指责,不抱怨,只是很真诚的去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所听、所见、所感和所想,我相信这样的倾听和表达,不仅会安慰到父母,更会促进我们和父母之间关系的深入,使彼此更理解、更包容。

    再次,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去理解和接纳父母。我们理解一个人一定要把他(她)放到他(她)所处的生活背景和既往经历当中去!父母那一代人和我们相差很大,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生活习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他们会站在其体验和感悟的角度去指导我们,因为你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最牵挂的人,他们所受的苦、他们所走的弯路、他们所看见的危机都不希望在你身上发生,所以他(她)会控制不住的去提醒你,避免他(她)担心的状况发生,这是一种爱,一种最本能的舐犊情深。等同学们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相信会更理解这一点。当然,父母们也会自觉不自觉的把他们内在的期待和渴望投射到我们身上,也会自觉不自觉的把我们和他(她)身边同事朋友的孩子作比较,这些会让我们有压力、不舒服,老师特别能够理解,他们太希望以你为荣,以你为傲。老师建议同学们有时间多和父母去聊聊,听听父母的生命故事,听听他们的心声,你会更了解也会更理解为什么他(她)会那样对待你。人和人之间最可贵的就是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所以心理学家黄维仁说倾听就是爱,了解就是治愈!

    最后,建议同学们加强自我管理,促进自我成长。成长是我们一生的课题!很多时候,父母唠叨和指责我们,说实话,与我们的学习状态、生活习惯、精神面貌密切相关。我也听了很多妈妈的倾诉,“徐老师,我都要被气疯了,早晨不起,晚上不睡,头不梳脸不洗,天天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除了一日三餐都闷在房间里,一天到晚和你也没两句交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这个孩子是你的,你是父母,你会如何?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生活学习规划、执行得很好,很到位,我相信父母们不会如此的唠叨和墨迹,她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们还得自省和自察,自身哪些方面需要调整? 学会为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负责,成长的最终受益者永远是我们自己。

    徐老师的父母离我很远,每年也就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去陪陪他们,每次见到他们,都觉得他们比上一次见又衰老了很多,很是心酸,每次都是那么的匆忙,不舍却也无奈。我想同学们也很快走向社会,为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去打拼,陪伴在父母身旁的机会也越来越难得,这次疫情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父母相处,陪伴父母,珍惜且珍惜!

    最后祝福同学们每天宅在家里,学有所获的同时,亲子情更浓!

    燕山大学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

    心理教师:徐静英、陶建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