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适应 
 人际关系 
 学习心理 
 职业生涯 
 情绪管理 
 婚恋心理 
 性心理 
 心理危机 
 心理素质 
 心理疾病 

4 心理知识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
    2008-12-01 16:14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完成学业,从学生身份过度为社会生活中的职业人身份,是其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一个人的身份转变,其内心世界也会随之发生着种种反应、变化。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需要了解影响就业的心理因素,自觉加强就业心理准备,努力提高自我的就业心理调适能力,为顺利就业作好准备。

    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市场机制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毕业生需要自主择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专业能力、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同时也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我们将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使毕业生了解影响就业的心理因素,积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及时调整不良的就业心态,帮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实现顺利就业的目的。

    一 、 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

    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前后因就业问题而引发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与发展变化受到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主观因素

    1、生理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

    毕业生的年龄大多在23岁左右,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心理还不够成熟。就生理方面来说,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于应聘人员的性别、身高、健康状况等有所要求,同时职业本身的性质对从业者的生理状况也有限制,如招警考试要求应试者的视力在1.0以上、色盲者不宜从事需要色彩辨别的职业等。因此生理因素对就业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求职者的心理。

    就心理发展水平来说主要表现在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如感知能力、记忆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品质等。心理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工作能力、工作效果,所以很受用人单位重视。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外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往往让应聘者做一些心理测试题,以便选拔出适应岗位要求的从业者,这也体现出心理发展水平对就业的影响。

    2、个性特点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方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 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兴趣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也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俗话说,人上一百各样各色,不同的个性特点,决定了毕业生在择业时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决定了择业的不同取向。如有的毕业生希望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的毕业生甘愿承担一定的风险而自主创业,有的学生希望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有的学生甘愿到艰苦的地方,有的学生择业时消极自卑,有的学生充满自信等等。

    3、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知识体系在求职者头脑中的内在联系。结构决定着能力,不同的知识结构预示着能否胜任不同性质的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综合化等特点,根据职业发展特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更加宽泛、合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对相近或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必要技能的掌握,才能适应因社会快速发展而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

    可以说丰富的知识容量、较强的动手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也是确立毕业生在求职市场是否自信的基础。所以,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二)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于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影响就业心理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风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市场竞争已成为现在毕业生择业的主要手段,也给了毕业生择业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广阔的空间,形成有利于毕业生公平、公正、自主地去就业的局面。但由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差异、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上仍存在任人唯亲和不正之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从而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讲,适应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社会环境对就业的影响,大学生应客观地看待它,积极地应对它,保持健康心态。现实就摆在同学们眼前,恐惧、退缩、抱怨等都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毕业生应深入地了解社会、分析社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理,以达到适应社会,顺利就业的目的。

    2、学校教育

    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化,现在高校不仅重视专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已摆在各高校议事日程。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社会化的教育与培训。这个时期的学生会在学校为之提供的社会化教育环境中不断积累生活阅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了解、认识社会,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从而使心理不断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学校的校风、人文环境、教学模式等对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如:南阳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学习氛围,使一届届毕业生从中受益,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理想职业。中国教育报所报道的《闯荡中关村,不需要名牌护航》就是很好的例证。

    资料阅读:《闯荡中关村,不需要名牌护航》

    北京,是中国IT业的重要基地,而中关村就是IT业的心脏。这里汇集了北大、清华等全国著名高校以及中科院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引领着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成为从事IT业人士向往和梦想的“殿堂”。

    南阳理工学院,这所偏居于河南西南部、名气不响的高校,却有不少毕业生走进了中关村。他们有的从事网页设计、软件编程、数据库管理、企业形象包装设计,有的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也有的选择了自主创业,实现着自己的“青春梦想”。靠着一批又一批毕业生的带动,如今,该院已有300多名毕业生扎根在中关村。出现这种现象决非偶然。南阳理工学院早在1996年就开始在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投资建设校园网,它联通教室、公寓、实验室等各个角落。现在,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南阳理工学院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电脑和网络,可以方便地交流、浏览新闻、完成作业、查找资料、下载软件,给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在该校,学习和应用网络的风气浓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这方面的见识和技能。

    目前,校园网作为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在南阳理工学院得到充分利用。如该院的“大学生软件苑”,这里不但网站林立,还有网络技术支持中心和电子与电气协会等,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兼具网站建设、软件开发、电脑维护、电子制作等功能的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团体。在网站工作,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而且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催生这些优秀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成才环境。”该院党委书记安身健如是说。

    3、家庭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子女的启蒙教师。家庭的教育方法、家长的价值观念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毕业生在就业时,其就业心理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如教育模式为民主型的家庭,毕业生就业时就自信、乐观,敢于面对挑战;溺爱型家庭成长起来的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就悲观、无助、自卑感强,寄希望于家长的帮助。当然,父母在子女就业时的态度,对毕业生的择业心态也有重要影响,如:有的父母希望子女留在身边,有的父母不愿子女到民营或个体企业就业。家庭教育影响着大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父母的态度使毕业生在择业时有所顾虑,这些都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二、学生就业心理动机分析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影响到个体行为的发生。一个人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职业而不选择其它职业,为什么到这个地方而不去其它地方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就业动机支配的。因此说,就业心理的核心就是就业动机的问题。影响就业动机的主要因素有职业的社会意义、经济报酬、地理位置、劳动强度、自身的适应性等。概括起来,毕业生就业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谋求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

    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首选专业对口的职业,学以致用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共同心理。他们认为专业对口能缩短工作适应期,有利于自我的才能发挥,有利于自我的发展。所以,不少毕业生宁愿报酬低点,条件艰苦点,也乐意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2、谋求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

    职业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社会地位高职业容易受人尊重,而光宗耀祖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心态。所以,谋求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岗位几乎是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动机。这些所谓社会地位高的岗位,主要是指有实权、有声望、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首选的就是这样的岗位。

    3、谋求稳定性强的职业岗位

    我国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使人们形成了“从一而终”的职业观念,这种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就业态度,认为有了稳定性才有安全感。所以,部分大学毕业生放弃了一次次机遇,而到一些所谓保险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愿“冒险”。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也有的大学生不再看重稳定性,而是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就业形式。

    4、渴望到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 、劳动报酬相对高 、就业市场相对规范,所以很多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就定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众多毕业生蜂拥而至,使这些地区的人才呈过剩状态。不少毕业生因准备不足多次求职无果而无功而返。而亟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往往得不到所需人才。

    5、注重经济待遇

    现在社会上有句很流行的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经济问题也很敏感。当然,一直依靠父母供养的大学生,渴望真正自立时,挣钱也就成了当务之急。只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才能建立家庭、回报父母,有的毕业生才能将求学时的贷款还清等。所以,大学毕业生择业时,经济待遇是他们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6、渴望奉献社会,到基层建功立业

    不可否认,有一批毕业生面对职业选择时,他们放弃一般人们所羡慕的好单位、高收入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而是支援西部建设或到边疆、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去建功立业。每年毕业前夕,都有一部分毕业生申请支边、支援西部、到艰苦地方去工作就是例证。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动机是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有志青年,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学子的精神面貌,是大学毕业生学习的榜样

    三、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表现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动机的不同,结合其自身实际,就会有不同的就业心理表现。有的学生乐观、自信为自己的就业目标不懈努力;有的学生则消极、悲观,认为自己生不逢时,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做起。

    (一)积极的就业心理

    1、乐观自信

    这部分学生能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对职业的要求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能正确的分析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求职时能够扬长避短,千方百计地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追求目标,遇到挫折不气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他们主动收集就业信息、主动出击,直至找到自己最满意的职业。

    2、敢于竞争,有风险意识

    这部分毕业生能顺应形势,早已从传统的“统招统分”的思想中解脱出来,明白在求职市场中,竞争是必然选择。他们一方面为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而不断地从各方面充实完善自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竞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仅有竞争意识,更具有冒险精神。他们已丢弃了“铁饭碗”观念,不再把稳定性做为最佳选择,而更喜欢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职业岗位。尽管这样的职业岗位有一定风险,但因其发展潜力也大,更容易体现自身价值,所以为毕业生所青睐。同时,他们在就业中出现多元化的求职趋向,不局限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尝试选择那些挑战与竞争性更强的职业,甚至着手自主创业。

    (二)消极的就业心理表现

    1、缺乏自信,依赖他人

    有的毕业生对于求职一事总是忧心忡忡,担心失败,明明是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可是一看到求职者众多,就打起退堂鼓,尝试一下的勇气也没有;明知求职要靠自己去“推销”,可就是没有勇气跨进招聘单位的大门。有的毕业生依赖家长、依赖亲朋好友,在洽谈会上,由父母或亲朋好友代替自己同用人单位洽谈,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来决定。有的毕业生一到招聘者面前,就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回答招聘者的询问也是语无伦次。凡此种种都是缺乏自信,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全面的认识所致。

    2、自卑自贱,封闭自我

    有的毕业生因自己生理或出身方面等的原因,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进而自我否定,自我封闭,不敢走向求职市场。如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个子矮或来自闭塞的农村而自惭形秽,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眼睛有问题或长相不好而不敢与人交往等。这些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到毕业生的求职择业。

    3、犹豫观望,徘徊不定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是有利有弊的。在双向选择时,瞻前顾后,犹豫观望,徘徊不定,前怕狼,后怕虎,这山望着那山高,该拍板时不敢拍板,即使做出一个决定,也还忐忑不安,顾虑重重,别人一旦说好,便沾沾自喜;别人一旦说不好,就后悔不迭。这类毕业生缺乏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对利害得失过分注重,往往会失去许多难得的良机。

    4、缺乏主动,盲目从众

    从众心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毕业生求职择业时也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热衷于热门职业,热门职业应聘的人数越多,他们对热门职业的渴求越大;也有毕业生看到别人都去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择业,自己就跟着效仿。这部分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的客观认识,没有“量体裁衣”的求职意识,把自己限制在狭窄的求职道路上,成为一叶障目之势,从而错失不少就业机会。

    5、求稳或求闲心理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有的毕业生不能从这一现实出发,一味求稳或求闲,人为给自己的就业道路设置障碍。所谓求稳是指在选择职业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试图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寻找有“安全保障”的工作;所谓求闲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是知识分子,而追求舒适、清闲、安逸的工作,宁可待业也不干“艰苦”的工作。这样的毕业生往往毕业后便失业,仍然依靠父母供养。

    6、怨天尤人,认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包分配”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来说已是“过去式”了,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才紧缺时的分配政策。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在求职的道路上,没有人会主动向你说“请”字,你必须使劲地敲门,直到有人来给你开门为止。而有些毕业生还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面对求职地艰辛,怨天尤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在郁闷、抱怨中打发日子,而不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适应形势的变化,主动地进入求职市场。

    7、孤芳自赏,好高骛远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社会上的所有工作都能胜任,因而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自傲清高,挑三拣四。如在目前毕业生求职倾向中有所谓的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有的毕业生还有攀比心理,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所以选择职业不能落后别人,对工作的具体要求有“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向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这是一种明显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怕吃苦的表现。其就业思想中带有明显的功利动机、享受动机、求名动机。如此追求“三高、六点”在就业过程中必然会碰壁。究其原因,这些学生的问题在于一是脱离社会,对社会缺乏认识;二是过于依赖自我感觉,而对自我理性认识不足。

    在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毕业生应该使自己与社会发展要求保持一致,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既不自负也不自卑,充分发挥自我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通过“双向选择”,寻求自己理想的职业。

    徐静英搜集

    关闭窗口